“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”这句诗气势磅礴、豪情万丈,常被用来表达将士们保家卫国、英勇杀敌的壮志豪情。那么,这句话究竟出自哪首诗呢?答案是唐代诗人李白的《塞下曲》。
原诗如下:
《塞下曲》
(其一)
五月天山雪,无花只有寒。
笛中闻折柳,春色未曾看。
晓战随金鼓,宵眠抱玉鞍。
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。
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艰苦环境中奋勇作战的情景,表达了他们为国效力、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。“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”一句,正是全诗的高潮所在,展现了诗人对战士英勇精神的赞美与向往。
“楼兰”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,常与汉朝发生冲突,因此在诗词中常被用作边疆战事的象征。李白在这里借用“斩楼兰”这一典故,既体现了对战争的描写,也寄托了对国家安宁的期盼。
虽然“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”广为流传,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出自李白的《塞下曲》。这首诗虽不如《将进酒》那样脍炙人口,却同样充满了盛唐时期的豪迈之风,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。
此外,这句诗也被后人广泛引用,成为表达爱国情怀和战斗意志的经典语句。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中,都能看到它的身影,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。
总之,“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”出自李白的《塞下曲》,不仅是一句充满力量的诗句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