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夜不闭户什么意思】“夜不闭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社会治安良好、人们生活安定、没有盗窃或犯罪现象。这个成语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国中无事,民不为盗,夜不闭户。”意思是夜晚不需要关上门,也不需要锁门,说明社会秩序井然,人们彼此信任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夜不闭户 |
拼音 | yè bù bì hù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 |
释义 | 形容社会安定,治安良好,夜间无需关门防贼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描述社会和谐 |
近义词 | 安居乐业、路不拾遗 |
反义词 | 鸡飞狗跳、盗贼横行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夜不闭户”最早出现在《战国策》中,用来描述齐国在齐威王时期的繁荣景象。当时国家强盛,百姓安居乐业,社会秩序稳定,因此人们晚上睡觉时不用关门,也不担心被盗。后来,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表达中,象征着理想的社会状态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描述社会安定 | “随着治安的改善,现在村里已经实现了夜不闭户。” |
赞扬政策成效 | “政府推行的社区管理措施,让居民真正体验到了夜不闭户的安全感。” |
文学描写 | “古时的村庄,夜不闭户,鸡犬相闻,一片宁静祥和。” |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夜不闭户”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,现实中很难完全实现。
- 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,避免过度夸张。
-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五、总结
“夜不闭户”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成语,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安全生活的向往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理想状态。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“夜不闭户”,但通过加强社会治理、提升公民素质,我们可以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