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】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东晋时期的历史人物陶渊明。这句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、丧失人格尊严的精神境界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含义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最早见于《晋书·陶潜传》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!”意思是:我不愿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乡里的小人低头。这里的“五斗米”指的是当时官吏的俸禄,象征着微薄的收入和屈辱的地位。
这句话体现了陶渊明高洁的人格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,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坚守气节、不趋炎附势的象征。
二、主人公介绍
项目 | 内容 |
姓名 | 陶渊明(又名陶潜) |
字 | 元亮 |
生卒年 | 约365—427年 |
籍贯 | 东晋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) |
身份 | 诗人、文学家、隐士 |
代表作品 | 《桃花源记》《归去来兮辞》《饮酒》等 |
成语出处 | 《晋书·陶潜传》 |
成语含义 | 不为微薄利益而丧失人格尊严 |
三、历史背景与影响
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,年轻时曾做过地方小官,但因不满官场腐败,最终选择辞官归隐,过上了田园生活。他的这种选择在当时具有强烈的反叛意味,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不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总结,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“清高自持”精神的象征。历代文人常以陶渊明为榜样,强调独立人格与道德操守的重要性。
四、总结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主人公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。他因不愿屈从于权贵、保持人格尊严而辞官归隐,这一行为被后人传颂,成为中华文化中“清高”与“气节”的典范。该成语不仅具有历史意义,更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,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与压力时,应坚守内心的信念与原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