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人的诗词中,有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经典: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”这短短的十个字,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自然规律,展现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劳动成果的喜悦以及对丰收的期盼。
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《悯农二首》之一。全诗如下:
春种一粒粟,
秋收万颗子。
四海无闲田,
农夫犹饿死。
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矛盾现象:尽管土地肥沃,耕作勤奋,但农民仍然面临饥饿甚至死亡的困境。这种强烈的对比,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剥削制度下农民的悲惨处境,也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。
首句“春种一粒粟”,描绘了春天播种时的情景。这里的“粟”指的是谷物种子,象征着希望与开始。农民在春天辛勤地播下一粒粒种子,期待着未来的收获。
紧接着,“秋收万颗子”,形象地描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。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,当初的一粒粒种子已经长成无数饱满的果实。这一过程充满了自然的奇迹,同时也体现了劳动的价值。
然而,第三句“四海无闲田”进一步强调了耕地资源的充分利用,意味着没有荒废的土地,所有的田地都被开垦出来种植庄稼。这表明当时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,但即便如此,农民的生活状况却没有得到改善。
最后一句“农夫犹饿死”则直击主题,揭露了现实的残酷。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,农民依然无法摆脱贫困,甚至面临生命威胁。这种反差让人感到震撼,也让读者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。
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,却饱含深意。它不仅仅是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。同时,它也提醒我们珍惜粮食,感恩劳动,因为每一粒米都凝聚着汗水与心血。
总之,《悯农二首》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,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。而其中的名句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,更是通过简单明了的文字,传递了关于劳动、收获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