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言必信行必果出处】一、
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经典《论语》的名言,强调了一个人在言行上的诚信与坚定。这句话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,也对后世的人格修养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“言必信”指的是说话要讲信用,一旦承诺就要履行;“行必果”则是指做事要有结果,不能半途而废。两者结合,表达了一个人应具备的诚实守信、说到做到的品质。
这句话最早出现在《论语·子路》篇中,是孔子对弟子子贡所说的话,旨在教导人们做人要言行一致,注重实践。在现代社会,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常被用于教育、职场和人际关系中,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《论语·子路》 |
原文 | “子贡问曰:‘何如斯可谓之士矣?’子曰:‘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’曰:‘敢问其次。’曰:‘宗族称孝焉,乡党称弟焉。’曰:‘敢问其次。’曰:‘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!’” |
含义 | 强调说话要讲信用,做事要有结果,言行一致。 |
提出者 | 孔子 |
背景 | 孔子回答弟子子贡关于“士”的定义时提出,强调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。 |
现代意义 | 用于评价个人诚信与责任感,在教育、职场、人际交往中具有指导作用。 |
延伸理解 | 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要求,也体现了儒家重视实践与责任的思想。 |
三、结语
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虽简短,却蕴含深刻的哲理。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,也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践行。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,都应以诚信为本,以行动为证,方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