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问屈原原文及翻译】《天问》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长诗,全诗共370多句,1700多字,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篇作品。它以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神话内容,对天地、自然、历史、人事等进行了深刻的质问与思考,表达了作者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。
一、
《天问》是一首充满哲理与幻想的诗歌,通过一系列问题形式,向天地万物发出质疑,内容涉及宇宙起源、自然现象、历史事件、人物命运等多个方面。其语言奇崛,结构复杂,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思想深度。
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屈原的文学才华,也反映了当时楚地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思潮。在形式上,《天问》不同于传统的抒情诗,而更像是一篇“问天”的哲学论文,展现了诗人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思考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曰: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 | 问:远古之初,是谁传下这道理? |
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 | 天地未分之时,怎么能够考证呢? |
冥昭瞢暗,谁能极之? | 昏暗不明,谁能穷尽其中的道理? |
冯翼惟象,何以识之? | 飘渺无形,如何能认识它? |
薄焉积土,孰流成川? | 土壤堆积,谁使河流形成? |
清阳之薄,何以不濡? | 清气稀薄,为何不会湿润? |
水火相恶,谁之穿之? | 水火相克,谁来调和? |
云雾之交,谁之通之? | 云雾交汇,谁来沟通? |
虹霓之光,谁之章之? | 彩虹光辉,谁来彰显? |
雷车电光,谁之发之? | 雷车闪电,谁来发动? |
五帝之尊,谁之立之? | 五帝之位,谁来确立? |
三王之法,谁之正之? | 三王之道,谁来纠正? |
禹之功,谁之治之? | 大禹的功业,谁来治理? |
伯益之智,谁之辅之? | 伯益的智慧,谁来辅助? |
九歌之音,谁之作之? | 九歌的乐音,谁来创作? |
神巫之术,谁之传之? | 神巫的技艺,谁来传承? |
三、结语
《天问》不仅是屈原个人思想的集中体现,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结合的典范之作。它以一种近乎狂放的形式,表达了对宇宙、人生、历史的深刻追问。虽然诗中许多问题并无明确答案,但正是这种无解的追问,赋予了《天问》永恒的思想价值。
通过本文的总结与翻译对照,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《天问》的内容与意义,感受屈原那超越时代的智慧与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