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荡然无存释义及出处】“荡然无存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某种事物或状态完全消失、彻底不存在。它强调的是一种彻底的消失,带有强烈的否定意味。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释义和出处总结。
一、释义总结
词语 | 荡然无存 |
拼音 | dàng rán wú cún |
词性 | 动词/形容词(多作谓语) |
释义 | 形容某物或某种状态完全消失,毫无剩余;形容事物被破坏得一干二净。 |
近义词 | 一扫而空、化为乌有、烟消云散、片甲不留 |
反义词 | 原封不动、完好无损、依然存在、历历在目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描述文物、建筑、情感、记忆等的消失。 |
二、出处与来源
“荡然无存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常见于文言文中,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或情感的彻底消失。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出处:
出处 | 内容节选 | 说明 |
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“若夫道德之失,礼乐之废,政教之乖,风俗之败,皆由人君不能自省,荡然无存。” | 此处用于描述礼乐制度的丧失。 |
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 | “其心荡然无存,唯利是图。” | 描述人心的堕落,毫无原则。 |
《宋史·岳飞传》 | “金人破汴京,宫室荡然无存。” | 描述战争对建筑的破坏。 |
现代文学作品 | 如鲁迅、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中也常使用此成语,形容社会、文化、精神层面的毁灭。 | 表达对历史变迁、文化断裂的感慨。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- 历史事件:如“战火席卷,古迹荡然无存。”
- 个人情感:如“曾经的誓言,如今已荡然无存。”
- 文化现象:如“传统文化在现代冲击下荡然无存。”
四、注意事项
1. “荡然无存”强调的是“完全消失”,不可用于表示“部分丢失”。
2. 通常用于较为严肃或沉重的语境中,避免用于日常口语。
3. 在写作中应结合上下文,确保语义清晰、逻辑合理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荡然无存”不仅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,也是表达深刻情感和历史反思的重要工具。了解它的含义与出处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词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