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开门揖盗】“开门揖盗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主动邀请敌人进入自己的领地,结果反而招致祸患。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“自取灭亡”的意思,常用于批评那些缺乏警惕性、盲目信任他人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开门揖盗 |
拼音 | kāi mén yī dào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荀彧传》:“今若不取,后必悔之。”裴松之注引《世说新语》:“此为开门揖盗,自取其祸。” |
含义 | 比喻主动邀请敌人或坏人进入自己内部,导致灾祸发生。 |
用法 | 多用于贬义,指因轻信他人而引发灾难。 |
近义词 | 自投罗网、引狼入室 |
反义词 | 谨慎防范、防患未然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开门揖盗”最早见于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,原意是指打开大门迎接强盗,比喻没有防备地让敌人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。后来这一说法被广泛使用,成为警示人们要提高警惕、防止外部威胁的常用表达。
在历史中,也有许多例子印证了“开门揖盗”的后果。例如,某些政权因信任外敌而导致国家覆灭;企业因轻信合作伙伴而遭受损失等。
三、现实应用
场景 | 应用说明 |
企业管理 | 企业在合作中若缺乏风险评估,可能因引入不良合作伙伴而陷入困境。 |
国家安全 | 国家若对敌对势力放松警惕,可能引发内乱或外患。 |
日常生活 | 个人在社交中若不加分辨地相信陌生人,可能导致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。 |
四、总结
“开门揖盗”是一个富有警示意义的成语,提醒人们在面对外来者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态度。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,都应做到“防微杜渐”,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酿成大祸。
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与背景,我们可以在日常决策中更加理性、稳妥,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