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得意思是什么】在古文阅读中,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但实际含义丰富的词语。例如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”中的“得”字,其含义往往容易被误解。本文将对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”的出处、句意进行简要总结,并重点解析“得”的具体含义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背景
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”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。这句话是孟子对公孙丑提问的回答,用来探讨什么是真正的“大丈夫”。原文如下:
> “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;得志,与民由之;不得志,独行其道。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”
而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”则是对上述内容的反问,意思是:“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称为大丈夫呢?”
二、“得”的含义解析
在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”中,“得”是一个关键动词,其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。
词语 | 拼音 | 含义解释 | 用法说明 |
得 | dé | 能够、可以 | 表示一种可能性或能力,常用于反问句中,表示“能……吗” |
焉 | yān | 于何,在哪里 | 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怎么”、“哪里” |
为 | wéi | 是、成为 | 表示“成为”或“作为” |
大丈夫 | dà zhàng fū | 有气节、有担当的人 | 古代对有德有志之人的称呼 |
三、句子整体理解
整句话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”,可翻译为:
> “这样的人怎么能被称为大丈夫呢?”
这里的“得”表示“能够、可以”,整个句子是一个反问句,强调只有具备坚定信念、不为外物所动的人,才能真正称为“大丈夫”。
四、总结
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”的“得”字,意为“能够、可以”,在句中起到连接和表达可能性的作用。通过分析“得”的含义以及整句话的语境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孟子关于“大丈夫”标准的论述。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 |
句子 |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|
得 | 能够、可以(表示可能性) |
焉 | 怎么、哪里(疑问语气) |
为 | 是、成为 |
大丈夫 | 有气节、有担当的人 |
句意 | 这样的人怎么能被称为大丈夫呢?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得”在古文中虽常见,但其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灵活理解。了解这些词汇的准确意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文的思想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