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死而后已是什么意思】“死而后已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死而后已,不亦悲乎!”原意是“直到死了才停止”,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某项事业或理想,坚持不懈、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具有坚定信念、无私奉献精神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死而后已 |
拼音 | sǐ ér hòu yǐ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基本释义 | 直到死才停止,形容坚持到底、永不放弃的精神。 |
近义词 | 奋斗终生、鞠躬尽瘁、至死不渝 |
反义词 | 半途而废、知难而退、中途而止 |
二、用法与例句
用法 | 示例 |
用于形容人 |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,真是“死而后已”。 |
用于形容精神 | 这种“死而后已”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 |
用于评价行为 | 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,可谓“死而后已”。 |
三、文化背景与意义
“死而后已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忠诚、奉献和毅力的推崇。在历史长河中,许多仁人志士都以这种精神激励自己,如诸葛亮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便是这一精神的典型代表。
在现代社会,“死而后已”更多地被用来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,不轻言放弃,尤其在科研、教育、公益等领域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四、总结
“死而后已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,强调的是对理想的执着与坚守。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写照,也适用于现代人,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、奋斗不止,直至生命终结。
总结要点 | 内容 |
含义 | 直到死才停止,形容坚持不懈、奋斗到底。 |
精神内涵 | 忠诚、奉献、毅力、无私。 |
现实意义 | 鼓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持之以恒,不轻易放弃。 |
文化价值 | 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精神追求。 |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人物或历史典故,可继续查阅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等文献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