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东倒西歪成语故事意思】“东倒西歪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行动中不稳、摇晃不定的样子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描写醉酒后走路不稳、身体失去平衡的状态,也可以比喻事情混乱无序、没有条理。
成语出处
“东倒西歪”最早见于元代杂剧,如《西厢记》等作品中,用来描述人物醉酒后的状态。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,不仅用于描述人的状态,也用于形容局势、场面的混乱。
成语含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东倒西歪 |
| 拼音 | dōng dǎo xī wāi |
| 近义词 | 摇摇晃晃、东歪西倒、步履蹒跚 |
| 反义词 | 稳如泰山、站得笔直、步伐稳健 |
| 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多用于描写醉酒、混乱或不稳定的状态 |
| 出处 | 元代杂剧(如《西厢记》) |
| 例子 | 他喝醉了,走起路来东倒西歪。 |
成语故事简述
“东倒西歪”最初来源于古代人们饮酒后的情景。在古代,酒文化盛行,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借酒抒怀,但过度饮酒会导致身体失衡,走路不稳。因此,“东倒西歪”便成为描述醉酒后状态的一个形象化表达。
在戏剧和文学作品中,这一成语被广泛使用,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或渲染场景氛围。例如,在《西厢记》中,张生因醉酒而步履踉跄,正是“东倒西歪”的生动写照。
使用场景
- 描述醉酒后走路不稳
- 形容场面混乱、无序
- 比喻做事不认真、缺乏条理
总结
“东倒西歪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既可用于日常口语,也可用于书面表达。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趣味性,也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描绘。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