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民胞物与的汉语大词典】“民胞物与”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语,最早出自北宋哲学家张载的《正蒙·乾称》。其原文为:“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”意思是:百姓都是我的同胞,万物都是我的朋友。这句话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尊重和深切关怀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民胞物与”被解释为一种博爱精神,强调人与人之间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。它不仅是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,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。
一、
“民胞物与”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与责任的重要体现。它倡导人们以平等、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和自然,强调人与万物的共同命运。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环境保护、社会公平等方面。
《汉语大词典》对“民胞物与”的收录,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文化内涵,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思考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视角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民胞物与 |
出处 | 北宋·张载《正蒙·乾称》 |
原文 | “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” |
解释 | 强调人与人、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与关爱 |
文化背景 | 儒家思想,体现“天人合一”观念 |
现代意义 | 鼓励环保意识、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|
《汉语大词典》收录情况 | 收录于《汉语大词典》,解释为博爱精神 |
适用范围 | 哲学、伦理学、教育、文学等领域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民胞物与”不仅是一个词语,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,也要关注他人与自然,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