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形而上是什么意思】“形而上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,常与“形而下”相对。它最早见于《易传·系辞》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这里的“形而上”指的是超越具体物质形态、抽象存在的本源或原理,是哲学中探讨宇宙根本规律和存在本质的概念。
一、
“形而上”在哲学中主要指那些不依赖于具体物质形态、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的概念或原理。它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、规律和终极意义的思考,而非局限于具体的、可感知的物质世界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,“形而上”常与“道”联系在一起,代表宇宙的根本法则;在西方哲学中,类似的概念则表现为“形而上学”,研究存在、本质、因果关系等基本问题。
二、表格对比
| 项目 | 内容说明 | 
| 来源 | 源自《易传·系辞》,后被广泛用于中西哲学中。 | 
| 定义 | 超越具体物质形态,指向抽象、普遍、本源性的存在或原理。 | 
| 与“形而下”对比 | “形而上”关注抽象规律(如“道”),而“形而下”指具体物质(如“器”)。 | 
| 中国哲学中的含义 | 通常指“道”,即宇宙的根本法则和存在本质。 | 
| 西方哲学中的对应概念 | 类似于“形而上学”(Metaphysics),研究存在、本质、因果等基础问题。 | 
| 特点 | 抽象性、普遍性、非经验性、思辨性。 | 
| 应用领域 | 哲学、宗教、艺术、科学等领域中对根本问题的探讨。 | 
三、结语
“形而上”并非一个晦涩难懂的词汇,而是人类在探索世界本质时所使用的哲学工具。它引导我们从表象深入到更深层次的存在与规律之中,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根源与意义。无论是东方的“道”还是西方的“形而上学”,其核心都在于追问“为什么”和“是什么”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“是什么样子”的层面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