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是苏轼的哪首诗】“旁观者清,当局者迷”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在事情发生时,身处其中的人往往难以看清全貌,而局外人反而能看得更清楚。但许多人并不知道,这句话并非出自《论语》或《庄子》,而是源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诗。
一、
“旁观者清,当局者迷”最早见于苏轼的《观潮》一诗中。这首诗通过描写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奇观的赞叹,同时也暗含了人生哲理。诗中“庐山烟雨浙江潮,未到千般恨不消。到得还来别无事,庐山烟雨浙江潮。”正是苏轼对人生境遇与心境变化的深刻体会,也体现了“旁观者清,当局者迷”的道理。
虽然原句并未直接出现“旁观者清,当局者迷”,但后人根据诗意推断出这一说法来源于此,并广泛流传开来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标题 |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是苏轼的哪首诗 |
| 出处 | 苏轼《观潮》 |
| 原诗内容 | 庐山烟雨浙江潮, 未到千般恨不消。 到得还来别无事, 庐山烟雨浙江潮。 |
| 诗句解释 |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向往与抵达后的释然,隐含“身在局中难识真相”的哲理。 |
| 成语来源 | 后人根据诗意推断出“旁观者清,当局者迷”源于此诗。 |
| 作者 | 苏轼(北宋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) |
| 诗歌主题 | 自然风光、人生感悟 |
三、结语
“旁观者清,当局者迷”虽非苏轼原话,但其精神内核却深藏于《观潮》之中。苏轼以简练的语言,道出了人生的真谛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因此,当我们面对复杂局面时,不妨多一份“旁观者”的视角,或许能看得更远、更透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