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委而去之的而是什么意思】一、
“委而去之”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即使城墙高大、护城河深、兵器坚固、粮食充足,如果守城的人弃城逃跑,那就说明地利也不如人和。
其中,“而”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,在这里起到连接作用,表示前后动作之间的顺承或转折关系。具体来说,“委而去之”中的“而”可以理解为“然后”或“于是”,表示“放弃城池,然后逃跑”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“而”的用法,以下是一份简明表格,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其含义与用法。
二、表格:文言文中“而”的常见用法及解释
序号 | 用法类型 | 示例句子 | 含义解释 | 在“委而去之”中的具体作用 |
1 | 连接两个动词 | 委而去之 | 表示前后动作的顺承关系 | “委”之后“去”,表示“然后逃跑” |
2 | 表示转折 | 然后去之 | 相当于“却”、“但是” | 此处无明显转折,但可理解为“于是” |
3 | 表示并列 | 择善而从之 | 相当于“并且”、“又” | 本句中不适用 |
4 | 表示修饰关系 | 静而无事 | 修饰前面的动作 | 本句中不适用 |
5 | 表示因果关系 | 因此而归 | 表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| 本句中不适用 |
三、结语
在“委而去之”中,“而”是一个典型的文言连词,用于连接“委”(放弃)和“去”(逃跑)两个动作,表示前者发生后,后者随之发生,即“放弃城池,然后逃跑”。这种用法在古文中较为常见,理解“而”的具体语境有助于准确把握句子的含义。
通过以上分析与表格对比,可以更系统地掌握“而”在文言文中的多种用法,从而提升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