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生活经验 >

董狐直笔的典故

2025-11-16 12:39:33

问题描述:

董狐直笔的典故,求大佬给个思路,感激到哭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1-16 12:39:33

董狐直笔的典故】“董狐直笔”是中国古代史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典故,出自《左传》,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坚持如实记录历史事件的精神。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史实的尊重,也彰显了史官在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坚守。

董狐是晋国的史官,以秉笔直书、不避权贵著称。据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记载,晋灵公被赵盾的族弟赵穿所杀,赵盾作为当时的执政大臣,虽未直接参与弑君,但因未能阻止,被视为负有责任。董狐在史书中明确写道:“赵盾弑其君。”赵盾对此提出异议,认为自己并未亲自行弑,不应承担此罪。董狐则回应道:“子为正卿,亡不越境,反不讨贼,吾谁欺?”意思是:你身为国家重臣,逃亡不出国境,回来后又不讨伐弑君的贼人,我是在欺骗谁呢?

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董狐坚持“直笔”的原则,即使面对权势也不改其志。他的行为被后世称为“董狐直笔”,成为史家秉持公正、忠于事实的象征。

“董狐直笔”源于《左传》,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坚持如实记录历史事件的故事。他因赵盾弑君一事,敢于直言不讳地记录在案,即使面临权势压力也不改其志。这一典故强调了史官应具备的独立精神和真实记录的责任,成为后世史学界推崇的典范。

董狐直笔典故简表

项目 内容
典故出处 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
主要人物 董狐(晋国史官)、赵盾(晋国大夫)
核心事件 赵盾弑君事件中,董狐坚持记录赵盾为弑君者
董狐观点 “子为正卿,亡不越境,反不讨贼,吾谁欺?”
历史意义 体现史官“直笔”精神,强调史实真实性
后世影响 成为史学界追求公正、客观的象征
精神内涵 忠于事实、不畏权势、坚持原则

通过这一典故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历史记录的重视,以及史官在维护历史真相中的重要作用。董狐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操守的坚守,更是对历史责任感的深刻诠释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