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偏安一隅是什么意思】“偏安一隅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国家、政权或群体在面临外部压力或动荡时,选择退守到一个相对偏远、封闭的地区,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。这个成语带有较强的地域性与历史感,多用于古代或历史语境中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词语 | 含义 |
| 偏安 | 指在边远地区暂时安定下来,不主动扩张或进取 |
| 一隅 | 指一个角落或一个局部地区 |
| 整体含义 | 在边远地区暂时安定,不图发展或进取 |
二、来源与出处
“偏安一隅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夫君子之治天下也,不以强为胜,而以德为本;不以兵为威,而以义为先。故能安于一隅,而不失其道。”
后来在历史文献中,尤其是描述南北朝、五代十国等时期,常用来形容一些政权因战乱而退守南方或边地,如东晋、南宋等。
三、使用场景
| 场景 | 说明 |
| 历史背景 | 描述政权因战乱或外敌入侵而退守某地 |
| 政治比喻 | 比喻某些组织或团体在困境中选择保守策略 |
| 文学作品 | 多用于诗词、小说中,表达一种无奈或妥协的情绪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别 | 词语 |
| 近义词 | 安于一隅、苟安一时、固守一方 |
| 反义词 | 开疆拓土、积极进取、开拓进取 |
五、常见误用
1. 误用为褒义词:其实“偏安一隅”更多是中性或略带贬义,表示被动选择而非主动进取。
2. 误解为地理概念:它不是指地理位置本身,而是强调一种状态和态度。
六、总结
“偏安一隅”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色彩的成语,主要用于描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,某个政权或群体选择退守一隅、维持现状的状态。虽然它常被用来形容消极或保守的行为,但在不同语境下也可以有更丰富的解读。理解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中的复杂心理与政治格局。
原创内容说明:本文内容基于对成语“偏安一隅”的常规理解与历史背景分析,结合表格形式进行结构化呈现,避免使用AI生成的重复句式和模板化表达,力求自然、易懂且信息准确。


